以史为鉴,铸魂育人:马克思主义学院观影《里斯本丸沉没》有感
为深化思政教育内涵,强化教师历史担当,马克思主义学院近日组织全体教师观看了纪录片《里斯本丸沉没》,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洗礼与教学启迪之旅就此开启。
《里斯本丸沉没》揭开一段尘封历史:二战期间,载有千余名英军战俘及大量平民的“里斯本丸”号货船遭日军击沉,中国舟山渔民在生死关头,摒弃危险与恐惧,冒死相救,展现出无畏的人道主义精神与正义光芒。影片中,波涛汹涌的海面、幸存者的含泪回忆、珍贵的史实影像,交织成一幅震撼人心的历史图景,将教师们拉回那个战火纷飞却人性闪耀的年代。
观影结束,老师们感触颇深,进行了饱含深情与深度的交流,纷纷写下了观影随笔。
范国辉老师谈到:《里斯本丸沉没》不仅仅是一部电影,它是一段历史的铭记,一份人性的颂歌,更是对和平的强烈呼唤。《里斯本丸沉没》这部影片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素材,能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多方面的重要启发。
祁志娟老师谈到:从思政教育视角看,它是鲜活教材,展现了人性的光辉。中国渔民在战火纷飞、自身贫困艰难时,秉持善良正义,毅然救助异国战俘,诠释“大道之行,天下为公”,为学生理解人性、友善、国际人道主义提供实例,让抽象道德观念落地。影片也揭示战争残酷,战舰瞬间倾覆、生命消逝,直观呈现战争对人类文明的践踏,引导学生珍视和平,反思战争根源,明白和平稳定是发展基石。
郑利梅老师谈到: 英国幸存老兵那句“战争是可怕的丑陋的东西”,提醒我们战争不可取战争要远离。中国东极岛渔民用无声的行动,朴实的诠释了中华民族勇敢善良爱好和平的优秀品质。以史为鉴,继承和弘扬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担当。
孙立权老师谈到:里斯本丸沉没事件,虽然已成为过去,但它留给我们的,不仅仅是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反思,更是对和平的珍视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。它提醒我们,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尊重生命、维护人权、促进国际合作与和平,始终是人类社会共同的责任与追求。
赵万涛老师谈到: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,我通过电影了解了这段历史,就有责任有义务把这段历史告诉给学生,让学生铭记历史珍爱和平,也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之善良、中华民族之伟大、中华传统文化之伟大。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,我有义务深刻挖掘电影中的中国故事素材,把它作为让学生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料。我相信在这段历史中呈现的中华民族之善良和更多的中华文化史料,能让我们的学生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更加高涨。
樊超老师谈到:《里斯本丸沉没》是一部让人深思的电影。它不仅重现了历史的残酷,更展现了人性中的光辉。这部电影是对历史的一次深刻反思,也是对人性的一次深刻探讨,它让我们明白,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人性的力量都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。
张桂静老师谈到:大爱无言,大爱无界。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,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将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,努力扣好青年学生人生的第一粒扣子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。
买文密老师谈到:在生死攸关的时刻,中国舟山渔民展现出了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,他们不顾自身安危,在惊涛骇浪中奋力营救落水的英军战俘。这一行为不仅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守护,更是跨越国界与种族的人性光辉的闪耀。它生动诠释了在战争的黑暗背景下,善良、正义与同情的力量依然能够顽强生长,成为点亮希望的灯塔。
尹莹朝老师谈到:从思政教育的视角出发,这部影片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与深刻的启示。它让我们看到了在战争的黑暗中,正义与邪恶的鲜明对立。日军对待战俘的残忍无道,与渔民们的舍生相救形成了强烈的反差。这能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平的珍贵与战争的罪恶,明白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历史必然。同时,影片中展现的国际合作与互助精神,如英军战俘之间以及他们与中国渔民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协作,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团结协作意识。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,让学生懂得在面对全球性挑战时,各国应携手共进,而非相互对抗。
李敏老师谈到:这是一部生动鲜活的教材,它为我打开一扇窗,让抽象的家国情怀、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具象化。于课堂之上,我们常讲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,渔民们用行动给予最质朴有力的诠释。这启示我,思政教育绝非空洞说教,而是要从历史真实、百姓生活中挖掘富矿,用有温度、有情感的故事点燃学生内心火种,让他们明白爱国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,而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果敢,是对同胞、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守护。
王萌萌老师谈到: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,我希望能像影片中的人物一样,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点燃那盏信念的灯火。我希望通过这部影片,告诉学生:信念并非空洞的教条,它是一种真正的精神力量,可以在风雨飘摇中让人们找到前行的方向。我们每个人,也许都在自己的“里斯本丸”上挣扎,但正是那份信念与善意,让我们在风暴中看到彼此,在深海中携手前行。这不仅是影片带给我们的启示,也是当代社会真正需要的精神力量。
梁晶晶老师谈到:万千人观影,可能有万千种不同的感触,但我想,铭记历史,珍惜和平;活在当下,珍惜所爱,这也许是共同之感。相信这样一部具备国际胸怀的影片,能够引领国产纪录片走向更广阔的舞台,让世界听见中国的声音。
王香玉老师谈到:《里斯本丸沉没》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战争的纪录片,它更是对善良与勇气的礼赞。电影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,让人反思战争带给人类的伤痛,也更让我们看到和平的可贵。尤其是看到那些英国战俘对中国渔民的感激之情时,内心的波澜久久难以平息。这种跨越国界、超越仇恨的善意,似乎在提醒我们,战争虽然摧毁了无数生命,但人类的同情与善良,终究能穿透历史的阴霾。
金萧老师谈到:影片不仅是对历史的呈现,更是对和平的呼唤。战争中的死亡与痛苦,不仅仅是参战国的故事,也是人类共同的创伤。幸存者的叙述中透露出的恐惧与悲伤,让人深刻意识到战争不仅剥夺生命,还对心灵造成难以愈合的创伤。影片结尾处,幸存者后代与中国渔民的后代见面握手,这一场景让人泪目,象征着战争伤痛的跨国和解与人性的温暖延续。
李彤老师谈到:作为一名思政教师,我认为《里斯本丸沉没》不仅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,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影片。它让我们看到了战争中人性的光辉与黑暗,让我们思考了正义与和平的价值。通过这部影片,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性的复杂与美好,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责任感。同时,我们也可以借助这部影片,向学生传递和平与自由的理念,让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,为构建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。同时也要学习那些在战争中展现出人性光辉的人们,他们的行为是对我们最好的启示。
陈荟萍老师谈到:影片中,那些平凡却坚定的渔民们,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者,更是勇敢的行动者。他们在面对生死抉择时,选择了拯救他人,展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责任感。这种精神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,激励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,勇于承担责任,积极行动。
高陆陆老师谈到:沉在船舱里面的人唱着歌赴死的场景,令人印象深刻。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,战争不仅摧毁了人们的家园和生命,更让无数人陷入痛苦和绝望。通过“里斯本丸”的沉没事件,我们看到了战争带来的伤痛,也更加能够感受到和平的来之不易。珍爱和平,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和持续贡献。我们应该铭记历史,珍惜和平,让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。在全球化背景下,越来越感受到和平与合作的重要性,愿我们都能珍爱和平,让世界永葆安宁。我们要以史为鉴,让我们携手共进,用实际行动去维护和平、促进发展,为创造一个和平、稳定、繁荣的世界而不懈奋斗,用实际行动践行和平的理念,共同维护世界和平,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,让我们每个人都为和平事业添砖加瓦。
孟慧老师谈到:回首今朝,和平年代的阳光洒在大地,我们享受着繁荣与安宁。但《里斯本丸沉没》时刻警醒着,这一切并非从天而降,是无数英烈抗争、无数像渔民那样的普通人守护换来的。它督促我们珍惜每一寸和平土壤,在国际纷争中坚守人性底线,用理解、友善去化解矛盾,因为战争带来的只有伤痛,唯有携手共进、守望相助,方能让和平之光永恒闪耀,让“里斯本丸”的悲剧永远成为历史的回响,不再惊扰人间。
张冰玉老师谈到:师者,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。这也让我思考在课堂上如何更好地运用历史资源,做一个好的思政课老师,不只是要把思政课教材的内容教好。上好思政课,老师的视野要宽、知识结构要丰富,还要多了解历史内容。2023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,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,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,也是最好的清醒剂。”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苦铭心的记忆,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。
杨晓雪老师谈到:《里斯本丸沉没》是一部值得每个人用心观看的电影。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那段被遗忘的历史,更让我们在观影的过程中,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与温暖。它教会我们珍惜和平,铭记历史,更让我们明白,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与珍视。在未来的日子里,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与力量,勇敢地前行,为创造一个更加和谐、美好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于晓丽老师谈到:历史是最好的老师,它教给我们深刻的经验与教训;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,则通过生动的叙事与情感共鸣,激发我们对责任、担当与社会进步的深刻思考。新时代的大学生,应当牢记自己的时代使命,不断追求自我成长,勇于承担社会责任,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与力量。
李正老师谈到:在观影过程中,我被影片中的许多细节所打动。比如,英军战俘在船舱里高唱爱尔兰民歌《蒂珀雷里在远方》,这种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精神力量,让人动容。又比如,中国渔民冒死救助英军战俘的场景,更是展现了人性中最善良、最勇敢的一面。这些场景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,更让我们对生命和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。
赵彤彤老师谈到:看完这部电影,我就在想,战争,可真是个恶魔。它不仅摧毁了家园,还让那么多无辜的人陷入绝境。《里斯本丸沉没》可不只是一部讲述船沉没的电影,它更像是一面镜子,让我们看到了战争中的人性,但我也看到了在战争那样的恶劣的环境中依旧有一些人心怀善念,这是最难能可贵的。惟愿世界和平,永无战争。
史超群老师谈到:从中国渔民的义举中,看到了高职思政课所强调的担当精神与社会责任感。这些普通的渔民,在生死抉择面前,没有丝毫退缩,毅然承担起救援的重任,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平凡人在特殊时刻也能爆发出伟大的力量。《里斯本丸沉没》不只是一部电影,更是一部生动的教材,它与高职思政课教育紧密相连,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,汲取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,在思政教育的指引下,努力提升自我,为国家的繁荣富强、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这场观影不仅是情感触动,更是教学灵感的“富矿”。学院教师达成共识:将影片融入课程体系,开发专题讲座、课堂讨论、实践调研等多元教学模块,以真实历史增强思政课说服力、感染力。马克思主义学院也以此次观影为契机,为思政教学注入历史力量,激励教师们带着使命回归课堂,引领学生穿越历史硝烟,在铭记与反思中,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,向着光明未来勇毅前行。
马克思主义学院
2024年12月25日